春节饮食得与失

本文已影响1.9W人 

春节可以算作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。自然低,春节与饮食的关系也最密切。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,春节期间的饮食消费与平日相比有巨大改变。这些改变有些对健康有利(谓之“得”),有些则对健康有害(谓之“失”)。节日基本过后,我总结一下自己在此期间饮食的得失。

春节饮食得与失

第一,进餐规律改变。大部分时间没有坚持正常的一日三餐。有时虽然也一日吃三次,但就餐时间不正规,进食量多的很多,少的很少;还有几天因为起床太晚干脆就是一日两餐。进餐的时间和数量不规律,对消化系统来说是一个不好的负担,也不利于总量控制,易使人发胖。幸亏家人胃肠道比较健康,经受住了考验。而且,因为比较注意控制饮食总量,所以基本没有增肥。

第二,主食吃的不理想。单位发、朋友送、老人做......致使年前家里积攒了大量的馒头、豆包、花卷等节日主食。那些主食看起来花样繁多,造型各异,枣馒头、小馒头、豆沙包、枣泥包、小兔造型的馒头、鱼造型的馒头......,可是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,它们其实是一种东西——精白面粉。糟糕的是,为了尽快吃完这些造型漂亮的主食,避免长霉,我们不得不上顿吃、下顿吃,整个春节期间在家没吃过米饭,更没吃过粗粮。一句话,主食的品种(而不是花色)太单调了。

第三,蔬菜吃得比较多。蔬菜真贵啊,动辄5、6元钱一斤,尤其是那些新鲜的绿色蔬菜。不过,这倒复合节日消费的特点:不选对的,只选贵的。朋友到我家拜年,我一律让他们买新鲜蔬菜。我发现,肉、海鲜之类的食物在节日期间不太受欢迎,因为很多家庭的冰箱已经被塞满了,没地方放啊。

第四,水果吃的少。今年大连的水果那叫一个昂贵!但凡好一点的水果,如蜜桔、橙子、草莓等都得8~10元钱一斤,就算苹果、香蕉等大陆水果也得5、6元钱,实在太贵了。食品价格的飞涨实在是太疯狂了,水果涨得尤其离谱。吃不起,咱就少吃!就平均而言,肯定没有达到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》推荐的每天吃200~400克。

第五,海鲜与肉类消费明显增加,大豆制品消费明显减少。过节之前,冰箱的冷冻室就塞满了各种来历的肉类、鱼类和海鲜。有些放不下就不得不放在室外。大连室外的温度并不是很低,所以必须抓紧吃。这导致海鲜与肉类消费明显增加。比较而言,豆腐等大豆制品因为不易保存,而且节日期间又难以现买现吃,所以大豆制品消费明显减少。

第六,坚果消费基本为零,油炸食品也基本零消费。首先我要说,这条是“得”,而不是“失”。各色坚果和各色油炸食品是经典的节日食品,但在我的家里,其消费量逐年减少,今年基本实现了零消费。坚果和油炸食品含有大量的能量,这对我等有意控制体重的人士不得不防啊。

第七,在家里宴请多,在饭店吃喝少。节日期间,我在自己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共4次,在别人家里吃了1次,在饭店只吃了1次。在同等进食量的前提下,在家里吃无疑更健康,因为油、盐等不良调味品更少一些,动物性原料品质更好一些,植物性原料新鲜一些,吃得更放心。在家做一桌子菜,虽然麻烦,但也锻炼了身体,提高了烹调技术,省钱,健康,一举三得,不,是四得啊。

第八,注意休息,避免疲劳。因为执意要过一个健康年,春节假日期间以睡觉、与朋友聊天、外出走走为主,打麻将、上网游戏的时间不多,尤其是没有大段时间搞这些既无活动量,又很疲劳的项目,所以避免了消耗和疲劳,今天得以精神饱满地去上班。

时间飞逝,年龄疯长,总结之后是开创,争取下一个春节过得更健康一些。

相关内容

热门精选